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利用短信进行诈骗的案件逐渐增多,这不仅给司法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还对人们妥善保管个人信息和增强防诈骗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类利用科技手段进行诈骗的案件呈现出隐秘性强、诈骗数额巨大、团伙协作作案、破案难度大、社会影响面广等特点,不仅给案件办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还具有极坏的社会影响。
前段时期,从上街mobile48365-365_365bet备用网站_约彩365苹果在线安装审理了一起短信诈骗案,实施短信诈骗案的罪犯普遍年轻(六名案犯皆为80后),并接受过一定教育,掌握了操作电子银行转账技术,能够与网上黑客取得联系而后通过付款的方式群发诈骗短信,并与伪造证件罪犯通过交易方式协同作案。网上黑客接到雇主的付款之后,大多采取区域覆盖的方式,朝某个地区的移动或联通客户群发送诈骗短信,采取普遍撒网,愿者上钩,守株待兔的诈骗方式,诱人上当。这种作案方式具有犯罪成本低,犯罪手段隐秘不易暴露,犯罪同伙协同作案计划周密等特点,不易于侦破。
短信诈骗属于诈骗犯罪的一种,根据《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这几个人因为他们的犯罪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这一类的案件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屡屡发生,仍然会有很多人上当,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
首先,短信诈骗案既有社会的根源,也有个人的根源。社会公平竞争环境的破坏致使年轻人的努力无法得到社会价值的体现,导致年轻人变得意志消沉,丧失了进取向上的动力,是形成这类诈骗案件的社会根源。个人接受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健全,导致年轻人人格的不健全,则是引发年轻人形成不劳而获思想,并驱使诈骗犯罪的个人动因。因此短信诈骗案件不仅呼唤了建立健全法治社会的急迫性,也给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缺失敲响了警钟。
其次,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自我警惕性太差,妄想着会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一些短信看起来就是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但是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还是会有人上当,他们按照犯罪分子的“指引”一步步的走向了犯罪分子设下的圈套,等发现上当的时候已经晚了。
再次,短信诈骗案的另外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就是个人的信息如何回落到犯罪分子的手中。笔者也经常会遇到这种状况,基本上每天都会接到陌生的短信,说的无非就是你种了某某大奖,请尽快与我们联系之类的话。近些年我们国家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公众关于出台保护个人信息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呼声一直很高,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尚未出台,如何尽快完善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对保护个人信息、更好的打击此类犯罪就显得更加迫切。
回顾这起短信诈骗案的始末,笔者认为短信诈骗案不仅对网络立法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也给办案人员调查取证带来了新的技术性难度。因此,反思短信诈骗案件的危害性,笔者提示:个人要妥善保护个人信息资料,在办理个人银行业务时,及时核准收付款的信息,以免给不法分子带来可趁之机。